望:什么是GIS? GIS就是“踩在脚下”的信息 2007 年北京海淀区的高考试卷押运车用上了新的监督工具,近30辆试卷专用运送车计划全部装上GPS(全球定位系统),高招办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便可全程实时监控运送途中的车辆。往年运卷车从区县试卷保密库运往考点过程中,路上发生什么问题并不能实时监控,而今年采用的GIS新招,就能随时看到车辆行使到了什么地方。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的名称读起来比较晦涩,很多人以为自己不懂得GIS,其实他们已经不同程度地与GIS打过交道。空中,有交通探头构成的智能交通网线;地面,有GPS在实时导航,有GOOGLE EARTH等电子地图展现城市全貌;甚至在地下,市政管线也被转换成地理信息记录在案。这些信息都如影随形地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GIS其实很“平民”,它就是被“踩在脚下”的信息。

  GIS的学术定义是指对与地理空间位置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和服务的全部活动。中国GIS协会秘书长喻永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了GIS的原型:“每个人都代表了一个地理信息系统,人眼用来获取位置图像,大脑用于储存看到的位置信息,生成一个活地图。随着科学的发展,把人的器官功能延伸、放大、物化,就成为了现在获取数据的遥感(RS)技术、反映为电子地图的GIS技术、呈现为车载GPS导航的电子地图应用技术。”可以说GIS、RS、GPS是心手相连、密不可分的,统称为3S技术,而GIS又是3S的核心。

  GIS是一门综合型学科,正逐渐与计算机、通信融合为一体。 闻:触探GIS发展状况 GIS的“地表”特性 在人类的生活中,80%的信息与地理信息有关。GIS与其他的IT系统不同,如果把现在的各企业核心IT系统如财务、OA、ERP、CRM等看成是顶梁支柱的话,GIS则更像是成片延伸的地表,意在铺成一个基础平台。过去,GIS在信息产业中属于小众群体,应用仅限于数字地图的绘制、处理、分析。如今,GIS已经逐步融入信息技术的主流,孕育着广阔的市场空间。渗透到国土资源、城市应急、市政设施、公安交通等政府应用,以及物流管理、客户服务、商业智能等企业应用。GIS在逐渐变为管理世界的工具。目前全球空间信息产业的产值高达600亿美元,其中美国约占300亿。

  中国GIS协会给出的数据表明:我国内地地理信息业的年产值超过260亿元,其中GIS软件连同数据加工与生产销售额超过20亿元,遥感数据获取加工和数据产品的产值达20亿元;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总产值为100亿元;与地理信息有关的工程项目开发产值超过120亿元。 “通过2003年到2006年间中国GIS协会评选的优秀GIS工程项目获奖比例来看,城市建设管理和国土资源的份额较大,分别占据了24%和20%。而其余分布于电力、交通、电信、林业、农业、水利等10多个行业。”中国GIS协会主席喻永昌介绍。 GIS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最早是项目化的,GIS系统是一台单机,一个人操作,任务大都是一次性的,大部分都在科研部门;第二阶段是单一部门多用户,系统可以为同一部门的更多用户服务,但是他们需要共享同一个数据库;第三阶段是企业化应用,可以为政府机构或企业内部多部门多用户提供服务,每个用户不仅可以管理自己部门的数据,同时还可以浏览其他部门的数据,每个部门的数据库都在自己的部门管理下不断更新。这样的分布式系统可能被整个城市或整个机构的部门共享。这一阶段的发展,美国花费了二十多年,中国也已经用了十多年的时间。随着Internet网络的发展,GIS也开始进入到了第四阶段——社会级应用,逐步展现出它的“地表”特性。

  “GIS通过网络可以为全球、全社会提供更广泛的服务。今后完全可能将全球各地的GIS应用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更丰富和更强大的应用。” ESRI(中国)公司总裁何宁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GIS业界的先驱和技术领导者Jack Dangermond先生在今年初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甚至预言GIS将成为优异平台。 问: GIS “心病”何在?技术不是主要问题 中国的GIS产业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认知度还比较低,GIS遭遇梗阻的原因已经不光是技术问题。 标准和共享: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何建邦教授潜心研究地理信息的标准和共享问题10余年,他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发展地理信息产业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标准体系,否则重复建设就会持续存在。” 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钟耳顺在实际参与的项目中也同样遭遇了标准不统一的难题。“有的城市已经制定了标准并且进行了实施,但有的城市还止步不前,这给数据交换带来很大困难。标准的制定需要社会,政府来大力支持,这也是一个文化认知的过程。” “由于基础地理数据无法实现共享,一方面政府GIS受到条条块块的分割,相互封锁,形成了各自为政的GIS孤岛,无法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加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往往会造成重复投资建设,严重浪费资源。” 何宁介绍说。

  数据获取和更新:美国、法国和印度发射卫星的水平很高,而中国的原始卫星影像数据基本依靠购买国外的,费用高昂。电子地图方面,我国现在具有国家甲级测绘资质的企业有9家,测绘与数据更新的费用都不是小数字,投入与产出反差很大,这是影响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与核心系统对接难题:核心业务系统是产生数据的源泉,如何把这些数据拿过来,放在GIS平台上,是决定GIS角色的关键。有些用户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缺乏长远的目标,没有统筹规划,GIS系统虽然搭建好了,但无法与核心业务系统挂钩,没有很好的接口,使地理信息系统仅仅处于基础阶段,无法参与到决策系统,成为一种“体外运行”的产物。往往造成GIS项目盲目上马,草草结束,仅关注短期利益,不注重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浪费。

  “GIS只有与MIS、ERP、OA、BI、CRM等信息系统集成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共同为政府、企业用户提供服务,GIS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所提供的辅助决策和可视化分析等功能是其他软件所不能实现的。” 何宁告诉记者。要充分利用GIS信息,才可以挖掘并提升其他信息的价值。人才短缺:“据悉,全国开设GIS专业的有160多所高校,毕业后能直接上岗的不到10%。” 喻永昌介绍说:“缺乏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就难以成为一个复合型综合人才。另外师资力量、教材都需要改进。” 今年2月,全球用户数超过三十万个的美国 ESRI公司在中国高校开展了题为“以GIS论英雄”的设计大赛。3月,代表国产GIS平台软件的超图公司主导的“SuperMap杯GIS开源大赛”也开始在各大高校铺展开来。平台软件开始了校园角逐,都欲从人才市场切入,稳固产业链中的地位。

  切:GIS如何发展? “潜水”核心应用 如果说现在的应用已经渗入到各行业的话,那么也只能用浮在水面来形容,如何潜入行业核心应用,做到地理信息与关键业务信息的全面整合,才是GIS的发展之道。 GIS用户分为三大部分:政府、企业和大众。目前用得最多的还是政府,在电子政务方面占了70%。“在国外是企业推动GIS应用,而国内的情况是政府更多地在应用。”钟耳顺介绍。 “从地理信息产业结构来讲,如果分成数据获取、数据加工和应用服务三段的话,我国是橄榄型结构,中间大两头小,在数据获取和应用方面较弱,需要变成棒球棒结构,即数据更新和应用方面也还需要加强。”喻永昌预测:“将来GIS最大的使用者将是大众用户。” 喻永昌告诉记者:“全世界地理信息市场的分布是:加拿大,美国占43%左右,欧洲、英国、法国、荷兰等几个国家加在一起是31%,剩下的是亚洲和其他一些地区。” 在美国市场,GIS已经在保险、电力、零售等行业得到了深入应用,以保险公司为例,当用户申请投保时,保险公司会根据该用户的住宅地位置,工作地点位置在GIS系统上进行分析,查看用户住宅周围有无医院(评估传染机率)、有无大的工厂(评估受污染几率),以及住宅到公司间的路线(评估交通事故几率),将各种因素综合分析来确定保费;GIS还参与零售行业的选址、银行的网点铺设选择等决策领域。 相比之下,国内的应用就显得更表层化,基本停留在基础设施管理、物流配送等事务型领域。但与十几年前相比,国内GIS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国家对空间信息市场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预计未来五年,中国空间信息服务的市场还将增加5至10倍。”何宁介绍。 从GIS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作为描述生存空间的可视化的通用语言,开放性,互用性和集成性是GIS的三大要素。面向服务的架构不仅是IT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样是GIS技术的发展方向,这种基于网络的空间信息服务架构可以大大节省用户投资,增强系统的可用性和信息的共享能力,从而能够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GIS必将与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移动定位技术相融合;另外要进一步发展海量数据挖掘技术、仿真可视化技术以及新的数据库结构支持,光有现在的ORACLE是不够的。”喻永昌在谈到GIS技术走向时表示这一过程还将是漫长的。目前国内GIS基础软件的分布情况为:国外软件占据了60%左右的市场份额,ArcGIS 和MapInfo是两大国外软件代表,而以SuperMap、MapGIS和GeoStar等为代表的国产软件也不甘示弱,占据了30%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中Supermap还在日本设立了分公司,软件远销韩国、东南亚、欧洲及北美等地区。但在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方面,国产软件还有待加强。据了解,像国土资源部这样的行业用户在关键节点还是用的ArcGIS。


88bf必发com

上一篇:视频孪生技术在智慧港口场景中的应用展示
下一篇:深市上市公司公告(8月27日)